内容简介
赵振武在担任《月华》杂志编辑期间,随阿訇马松亭护送5名中国学生留学埃及。本书即为作者在往返埃及途中,记录下的在东南亚、南亚、西亚以及北非诸国所见到的风土人情。全书用日记体写成,自1932年11月28日开始,1933年5月19日结束。
作者简介
赵振武(1895-1938),回族,少年时跟随牛街清真寺的土耳其教授攻读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。后入北平法政专门学校边政系学习,毕业后赴新疆阿尔泰地区服务数年。1923年回北平,任燕京大学历史系讲师,后任北平市政府公务员。1928年兼任成达师范学校国文课教师,1929年10月《月华》杂志社成立,任编辑。著有《西行日记》、《懔斋笔记》等。
目 录
1. 出国以前
2. 长途的海洋和沿站
3. 在开罗
4. 拜图洛·穆干代斯的一瞥
5. 朝觐去
6. 归途
写在《西行日记》的后面
五月四日 时晴时雨 (聚礼五)
夜里雨很大,由天井上面漏下来的雨水,把我们从梦中浇醒,被褥几乎都湿透了。幸而,水手们用水龙布苫住天井;我们把漏下来的水设法扫除清楚,才重入睡乡。
槟榔屿是到了。在我们做完晨礼的时候,船已然进了港,那时只有五点半,船停在湾中,上来了几个英国人和几个水兵装束的警察,把所有的客人都叫到舱面上去,一个一个的数人数。数了一次,没有数清楚,于是又重复数了一次。数完之后,大约有十分钟的光景,舱门才开,大约这次数清楚了。那时,已然是九点多钟了。船重新驶进码头泊住。光是一靠岸和验护照,便又闹到十二点半才毕事。并且,这里的验照,与我们所经过的一切验照都不一样,那个正座坐着的英国鬼子,要一个一个的问长问短。验到中国人时,他也曾用几句官话来盘问中国人的行踪。大概他注意的是“新加坡停住与否?”和“回到哪里去?”几点。
午后一点钟以后,扶梯上才有客人们上下,而这时候的雨,却下得很大了。我们为了十三天不曾见着土星儿,亟于要到陆地上走一走!眼巴巴的好容易盼到槟榔屿,虽然淋点雨,也愿意到地上站一站,所以拿上伞,冒着雨,大踏步走下扶梯,来到地皮上了。雨是照样下着,我们一行八九个人—连同李公谨父子和别的一两位哈吉—缓步当车的,踏着脚步,一径走向饭馆子而来,因为从船进港,一直到验完护照,手忙脚乱,始终没吃什么东西,鹿鹿饥肠,非先充实了它不能谈到别的。
距码头不远处,便有许多小饭馆子。馆子的门前,都站有带红帽子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在招呼客人。我们问明了他们都是回教,便随便进了一家小饭馆子,吃了点印度式的饭。那只是些牛羊肉和鸡、鱼之类的肴属。每一种都是辣的,饭却有米饭和烙饼两种。大家辣得呲牙裂嘴的算是吃了一顿饭。
这时雨也止住了。我们出了饭馆,顺着很平坦的马路,自自然然地继续向前进。李公谨曾经到过这里,他知道距码头不远有一座很大的礼拜寺。我们随他的指引,经过了几个街,便到了这座大寺了。
寺的所在地,中国名子唤做草塘街。寺的面积很大,我们仅止量了量它的正殿的内基是这样:南北横宽十三丈,东西纵长二十丈,大体是正四方形,而东、南、北三面却犬牙出入,并不作呆板的直线形。正中有大穹窿,高大直与开罗穆罕默德·阿礼大寺的穹窿差不多。地上遍铺二尺半见方的艾业青汗白玉石,精工细磨,光可鉴人。正殿南北各有浴池,纵广大约有三丈。正殿之外,周围都有很广阔的院宇,种植些花木,清幽异常!光塔不与正殿相毗连,而是独立在大门内的左侧,建筑也很宏伟。当我们下船的时候,船员告我们说下午四点多钟便开船,因此我们不敢多耽误;在寺中只流连了不到半点钟,便告辞而去,赁车回船。
我们往返所走的街,大半都是华人的居所,不但建筑完全是中国式,甚至于门前的堂号、对联,以及妇孺们的衣裳,无一不是中国式。置身其间,直仿佛回到祖国一般,心神为之一爽。
回到船来,才知道:开船期须在明天下午。我们稍微休息了一会,又重复出去理发。出国以来,将及半载,始终没有得着像今天这样痛快的一次理发!看起来中国人还须中国人理发适宜些,不论是推头、剪发、剃头、刮脸,以至于掏耳,哪一样都比洋人的手强。
理完了发,趁着晚凉,沿着海边大道,一径又走到街上去,在别一家印度小饭馆中吃了晚饭,曲曲折折的散步在街上。天上的乌云一阵阵地聚集起来,雨点不断的打到脸上,仿佛告诉人们说:天晚了,快回船上去吧!我们接到这样的警告,便每两个人乘一辆人力车而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