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/ 图书信息 / 南国云 西域风——一位老知青心中的乡愁

Book Express/新书速递

南国云 西域风——一位老知青心中的乡愁

内容简介
十六岁时,该书作者又鬼使神差一般,应了儿时算命先生预言,做了由上海志愿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农场的知青,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年。那无尽的西域戈壁沙漠、草原绿洲、胡杨红柳,以及随处都有的瓜果葡萄、牛羊狐狼,全镌在作者心头无法磨灭。 
时光无法复制,它从昨天飞来,向明日飘去。惟有那神奇美妙的南国云、西域风,成了伴随作者一生的乡愁。从南国家乡的河、家乡的美食、童年的故事……一直写到知青岁月,写到西域的民谚、戈壁滩,不论是时间跨度,还是空间跨度,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浓浓的乡愁思绪。
作者简介
胡洪宝,男,汉族,1963年16岁由上海支边,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,历任连队班长,团、师、兵团机关干事,新疆区党委办公厅秘书。1983年调北京,历任中共中央某部干事、处长、副巡视员,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。发表的文学作品有报告文学、散文等。2005年受聘上海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顾问院长、兼职教授。2006年退休。
目 录

家乡的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01
美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04  
家乡美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07
捕鱼捉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1
童年故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4
豆腐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7
回乡札记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9
忆杭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24
知青岁月留给我什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28
初识博斯腾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33
农场“三宝”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35
拾棉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39
做扁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42
迷路戈壁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45
逛巴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48
嗑瓜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51
知青过年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53
两毛钱一脚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56
新疆民谚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58
新疆渔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60
大杂院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62
“内参片” 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67
老兵 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69  
你从哪里来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72
我知道的彭加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75
我给将军当秘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79
漫谈知青文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89
长安街的玉兰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93
小月河的秋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95
雪里蕻咸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98
蟒山植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00
中南海业大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04
秦城监狱培训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07
论立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09
论幸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11
开短会讲短话也是科学发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13
“北风”吹干了我的泪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15
网络伦理漫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17
六十“二”立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20
又见杨永青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22
说师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25
中国“官员”没副衔?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29
糖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32  
独舞真善美—读鲍小红著《独舞》有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37

家乡的河
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兰。能不忆江南?”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这首《忆江南》词,常勾起我对江南水乡许多美好的回忆。其中记忆特别清晰,时时拨动我心弦的,是家乡的河。
    我家祖居江苏无锡北郊胡家渡。这是太湖之滨一个河道纵横、盛产稻米的村落,离陆定一的家乡西漳镇仅一箭之遥。我童年的很长一段时光,是在这里度过的。
全村沿河而居的一百多户居民,有多半是胡姓。我就读过的小学,就是由胡家祠堂改建的。祠堂建于什么年代,我不得而知。但在我记忆中,那座紧依小河的学校庭院里,有几棵蓊郁蔽日的古柏,以及两棵木桶般粗细的桂花树。可见建造祠堂的年代已经久远。
    水面宽阔、烟波浩渺的大运河,在村子西南千米外静静流过。
一条宽及数丈的支流,像母亲洁白温暖的手臂,把村子环抱在怀里。与村落交错的一条条清亮的小河,披着两岸的翠槐、绿柳和七色野花,纵横交织,把农家屋场和碧油油的稻田,分隔为大小不一的若干块。
假如天气晴朗,站在村后那座虽然海拔仅百来米,但秦汉名士张良曾游历到此,并唱过山歌的西高山顶朝南望去,十八里外的无锡名山—锡山、惠山,其塔、其峰都清晰可见,晃若一水之隔。山脚下,撒满我童年梦想的水乡小村,则悄然隐约在淡淡的烟霭中,被一道道白亮耀眼的小河拥着、围着,宛如剔透的黛玉披上了绵柔的缎带,显出古朴、神秘而又清新的美。
同江南水乡别处的村镇一样,村里沿河一溜儿是青灰色的瓦屋。河里的运输很忙,常年穿梭似地驶着各种木船,还一天两趟驶过从城里开出的小火轮。每当河岸上的树荫聚作圆的一团,或者传来小火轮“呜—呜—”的长鸣声,那就是做午饭的时间了。这时候,水面上固然依旧响着“咿咿呀呀”的桨声橹声,就是那沿河静寂的埠石,也顿时热闹起来了。一群一伙穿着蓝底白花布衫的婶子、嫂子们,忙着到河边汲水、淘米、洗菜,撒下一串串爽朗的笑声。村里的狗此起彼伏地吠叫,连那徜徉在河滩上的黄鸭、白鹅也拍翅引颈唱起歌来。
家乡的河,是一个令人神往的、活生生的世界。千百年来,她以丰富的出产,繁荣了两岸的经济,使这里的百姓过着安宁、温饱的生活。且不说闻名于世的大米、桑蚕、水蜜桃、油面筋等特产,单单这流淌不息的河里,就有数不清的宝贝:河面上,漫着青生生的菱叶、荷叶或千姿百态的水草;河水里,生息繁衍着无数的鱼儿、虾儿、蚌儿。家乡的河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。
早春,当桃花刚刚吐蕾,河里还浮沉着没融尽的小冰块时,捕捞银鱼的季节就到了。有经验的农民,在河滩上支起一架用竹片、细纱布制成的长方形渔网。你瞧吧:水儿汩汩地流,网儿悠悠地推,待到网儿出水时,那里面竟会撒了碎银似的,蹦跳、挤钻着许许多多娇嫩可爱的银鱼!

九月稻子进仓,木樨吐香,便是捕捉家乡名闻遐迩的毛脚蟹的时候了。而捉蟹的方法尤为奇妙:在平坦宽展的河边上,从河岸到水中的滩地,顺着斜坡夯入两排坚固的木桩,之后扎上竹竿,再铺上用细篾条儿编成的竹帘,一个捕蟹架就搭好了。天一擦黑,在岸边的竹架上挂起一盏明亮亮的桅灯。不多一会儿,那肥硕的毛脚蟹就傻乎乎地攀着竹帘,争抢着从河里爬上来了。而“守帘待蟹”的捕蟹人,则笑着忙不迭把它们朝竹篓里装。


点击购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