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/ 图书信息 / 那时人们未到过远方,却在诗中尽享人间草木

Book Review/精彩书评

那时人们未到过远方,却在诗中尽享人间草木

2021-12-07
“邂逅相遇,适我愿兮。”我很喜欢《诗经》里的这句诗,简单直接地写尽了相遇的美。人与书的心灵相遇,也是如此欢欣。任何时候打开《诗经》,都有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扑面而来,那里有初民们淳朴温厚的气息、草木葳蕤的光泽、细致而婉转的相思、隐约而美丽的情怀……诗中邂逅相遇的那些“巧笑倩兮”的良人、“在水一方”的美景,让我如醉如痴。


《诗经》是中国文学故土的乡音,家乡有“杨柳依依”的原野,也有“方涣涣兮”的河流;有“颜如舜华”的女子,也有“赠之以勺药”的男儿。你可能“有女同车”,心情大好;也可以“执子之手”,期盼相守到老。大凡热爱文学的人,多少都有些《诗经》情结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,《诗经》就像天边的月亮,可望而不可即。


历史上,《诗经》一直被视为经典书。《诗经》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仿佛是一轴巨幅画卷,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以及世态人情、民俗风习等尽在其中。举凡《诗经》里的礼、乐、车、服、花、草、木、鸟、兽、虫、鱼,都承载着文化,言说着历史。在孔子之前,《诗经》就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教科书,两千多年来的士子都要学习它。它最初名为《诗》或《诗三百》。我不喜欢《诗经》这个称谓,因为一加上“经”这个字,本身就给人以距离感,想要敬而远之,不愿意去读了。而“诗”却是朗朗上口、流畅生动的,令人必欲读之而后快!


两千多年来,代代都在说《诗》,解《诗》者各立新说,有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种“《诗经》心得”,前人反古人,后人又反前人。经过各种各样研究者的诠释、解说,《诗经》愈来愈演绎成一部意识形态的解说词。面对虽文辞优雅,但古奥、晦涩、注解繁复的《诗经》,大多数现代人仅浅尝辄止,只知《诗经》美,但不知其所以美,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。再一提到《毛诗正义》《诗集传》一类,就像是一不留神撞见了贾政的宝玉,阅读的兴致先减了大半。很多说自己喜欢《诗经》的人,大概只能够喜欢《蒹葭》《关雎》等少数篇章中的个别句子罢了。

今天的我们该怎样读《诗经》呢?要走回《诗经》的时代,将心比心,以饮食男女的素朴心来领悟,就能了解《诗经》中的真意。


《诗经》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,或琴瑟在御,浅吟低唱,或钟鼓齐鸣,颂声煌煌。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,在那时,诗歌既是礼仪,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,既高贵也平实,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“诗比历史更真实”,那些读起来佶屈聱牙、晦涩难懂的句子,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,是最朴实、最真挚的歌唱。《诗经》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,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、湖泊河流之畔、街巷居室之侧,采摘着快乐、忧伤和梦想。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,这些古老文字并没有在岁月风尘里发黄,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开如花。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与《诗经》之间虽有近三千年的时间阻隔,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


触摸《诗经》,情感的温度还在,它像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莲子一样,只要有适宜的阳光、温度和水,今天的我们仍可以激活它,让它发芽、开花。无论“今夕何夕”,若你游走在《诗经》的层峦叠嶂间,总会发现文字背后似乎裹藏着熟悉又亲切的灵魂。《诗经》如一位素面朝天,却国色天香、被历史宠爱了几千年的绝代佳人,独自温婉优雅地缓缓吟唱着那一句句美妙氤氲的诗,那简洁明快、朗朗上口的韵致,让人觉得每一首诗都如珠如宝,值得去细细品味。在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里,读着它们会让人心里有种甜甜的清凉。